阜外心血管医院院报 2010年09月 第62期
牛津- 阜外心血管病前沿治疗领域研究论坛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 王舒娟)由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牛津-阜外心血管病前沿研究领域论坛”,于8月14 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来自牛津大学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美国默克公司以及中国牛津医学研究中心的国内外心血管病专家就心血管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报告。
循证医学作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型学科已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流行病学作为预防医学的重要学科,通过对疾病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为制订疾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众所周知,心脏病、中风、肿瘤等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对这些疾病发生所涉及的生活方式、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在人群中进行大规模、长期前瞻性研究是目前国际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来自牛津大学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的陈铮鸣教授报告了近年来亲自参与设计并主持的涉及50 万人的国际最大规模的KADOORIE BIOBANK 研究进展,初步结果令人鼓舞相信必将对未来临床医学发展以及公卫生策略产生深远影响。
在降低LDL-C 的基础上升高HDL-C 能否进一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是近年来国际临床研究的重要领域。ILLUMINATE 研究在进行一年多后因药物导致超额死亡率而被终止,是否意味应放弃CETP 抑制剂?是否应调整升高HDL-C 的治疗策略?美国默克公司默克研究实验室临床研究部主任Howard Surks博士就默克公司最新研制的新型CETP 抑制剂Anacetrapib 对未来升高HDL-C 临床治疗的前景进行了阐述。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二级预防的疗效已明确,但在尚未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单纯糖尿病患者中,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疗效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结合最新研究,牛津大学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的Colin Baigent 教授解读了糖尿病病人中血小板代谢特征并以此探讨在对单纯糖尿病病人治疗中,如何有针对性的、科学而合理地使用抗血小板治疗,这将对未来临床试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进一步提高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疗效的同时,预防出血是临床关注的重要问题。来自牛津大学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陈怡平博士,围绕近年来开展的多项国际大规模抗血小板药物临床试验的结果,对在接受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病人中,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以减少出血的临床疗效以及进一步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
最后,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蒋立新教授通报了中国1404 家医院参加的“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疗模式现状调查”的主要结果数据。该调查通过了解中国心血管病医生的观点,评估目前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期诊治及长期二级预防的诊疗模式,探讨了循证医学在中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与讲者就热点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会议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