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gt 2010年9月 第62期&gt&gt 正文

阜外心血管医院院报   2010年09月    第62期

现代心电图学论坛

作者:黄静涵、方丕华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2-06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 黄静涵 方丕华)现代心电图学分论坛作为大会的分论坛之一延续了往年一贯的超高人气,吸引了大批的与会代表,即使在会议的最后一天,现代心电图学分论坛专家和代表仍然共聚一堂,共同分享医学大师们的研究成果和心电学方面新进展,促进了我国心电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发展,取得了圆满的效果。

心电学分论坛围绕着心电学的研究热点,紧密结合临床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共举行了8 个专场的学术交流,包括心电图学在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分层中的作用、优秀论文交流与评奖、起搏心电图、心电学新技术、心电学基础与临床、无创心电学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学术争鸣和心脏急重症心电图和心电学指南与规范等。每一场的学术讲座和发言都凝聚着各位专家教授的辛勤的汗水和学术精华。

日本Teruhisa Tanabe 教授在会上做了“Holter 监测中长间歇与持续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关系”专题报道,介绍了10466例房颤患者随访5 年的结果;研究提示夜间频繁发生长间歇或早晨醒后心率增加的幅度下降对持续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有重要预测价值。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郭继鸿教授在会上做了“2010 心电学进展”专题报告,提出了“复极储备”概念,认为心室复极储备是一种保护机制,与复极K离子电流有关,当心室复极储备发生异常便会引起心律失常,例如当复极储备被抑制时发生QT 间期延长等。我院张澍教授做了“心脏猝死的危险分层”专题报道,介绍了首次在中国人群进行的心脏性猝死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每年至少有54 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并提出曾经发生过严重心律失常,如心脏骤停、有家族史以及患心衰等严重心脏疾病的人群是猝死高危人群,应早期植入ICD。哈尔滨医科大学的黄永麟教授的自主神经功能与SCD 的关系的报告,系统介绍了自主神经功能检测方法在SCD 危险性分层中的作用。浙江大学的吴祥教授做了阵发性完全性房室阻滞与心源性晕厥的报告,对阵发性完全性房室阻滞发生的机制和与心源性晕厥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的杨钧国教授和西安医科大学的崔长琮教授,结合自身多年的研究结果,分别详细地介绍了有关过早复极综合征和J 波的综合征研究进展。何秉贤、黄元铸、程显声、方全、李广平、刘仁光、卢喜烈等分别就心电向量在现代心电学中的作用、冠心病心电图诊断新进展及误区、肺栓塞的心电图诊断进展、窄QRS 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宽QRS 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研究进展和心电管理系统在现代心电图学中的作用等作了精彩的讲座

为了表彰和鼓励更多的心电学研究者,心电分论坛特设优秀论文交流与评奖,由心电学分论坛的主席团专家共同评出了一、二、三等奖。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得者、我院的博士研究生侯煜在获奖后表示,在将来的工作中将加倍努力投身于心电学科研工作,并将一半奖金捐献给甘肃舟曲灾区人民。颁奖仪式上,评委们肯定了获奖人员的研究工作,同时也提出了更多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了老一辈医学工作者对青年工作者的殷切期盼,他们是年青心电学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本次论坛还针对心电图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心电图能否准确诊断心腔肥厚和扩张、心电图能否准确诊断心肌梗死的部位以及年青人中Holter 诊断II 度AVB 是否有临床意义等分为正反两方展开辩论,使与会代表进一步明确了概念,提高了认识。

心电图作为最常用的心脏病诊断方法,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古老的心电图学跨越了100 多年的历史长河,经历了冲击和洗礼,却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如今,心电图学已经发展得枝繁叶茂,并由最初单纯的体表心电图发展成为包含多个分支专业的心电学。在本届中国心脏大会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上,心电学分论坛可谓古树新枝、精彩纷呈。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成立之际,心电学分论坛将成为我国心电学领域的重要学术舞台,将促进我国心电事业的进一步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