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gt 2010年9月 第62期&gt&gt 正文

阜外心血管医院院报   2010年09月    第62期

心血管基础医学与检验医学

作者: 浦介麟、孟宪敏、魏英杰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2-06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 浦介麟 孟宪敏 魏英杰)心血管基础医学与检验医学专题论坛包括基础研究、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检验医学的最新进展。邀请了20 位国外学者和24 位国内著名专家做专题报告,选择19 篇优秀论文作口头交流。本次论坛的特点是学术报告水平高,突出转化理念,从基础到临床均展示了原创新成果。内容涵盖了近年来在心血管病基因表达调控、心肌保护、炎性因子、脂代谢信号通路、心肌病理、蛋白质组学及心肌离子通道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会场听众座无虚席,有八旬老翁,有青年学者,可谓国内外专家群星荟萃,济济一堂,硕果累累,亮点闪烁。

在信号调控方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刘德培院士亲自报告了他们研究室的研究成果“去乙酰化酶Sirtuin 1 在血管性疾病中的保护作用”,赢得国内外专家的热烈撑声。美国哈佛大学刘宗正教授报告了血基因表达指纹检测多种疾病的研究成果,发现不同疾病时全血RNA 表达谱有显著不同,有望成为诊断疾病和预测转归的新方法。

罗马尼亚医学科学院院长、欧洲医学会副主席L.M. Popescu 教授,在本次会议上做了“终隔细胞(Telocyte):心脏超微结构的新视角和心脏修复再生”的精彩报告。他指出:在心脏中尽管具有收缩功能的心肌细胞已经比较清楚,但有关间质细胞我们还不完全了解,他发现了具有心脏修复再生的终隔细胞,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另外, 来自德国斯图加特的学者Katja Schenkle-Layland 报告了在细胞外基质方面的研究成果。他们采用多质子激光扫描显微技术,可以对生物组织直接进行三维立体结构的观察,而不需要经过固定、染色的过程,同时还避免了假阳性观测结果的发生。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曹慧青副研究员继上届论坛介绍了“遗传性血管疾病-马凡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之后,今年进一步总结了“平滑肌细胞分化/ 去分化分子调节机制与血管重塑”的关系。提出了血清反应因子SRF-CArG 以及Myocardin蛋白复合体具有的特异性调控平滑肌细胞表型标志蛋白转录的协同作用是VSMC 表型转化以及血管重塑的直接机制, 除了已知的RhoA/Rock 途经,该通路受到更多非RhoA/Rock 途经的调控。这些研究发现对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瘤等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引起与会者的广泛兴趣。

本专题对心律失常的基础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报道,值得提出的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宋春华副研究员介绍了他们研究组在磷脂代谢中的最新研究成果,阐明了磷脂代谢产物作为信号通路分子参与了许多生物代谢,尤其是钙循环调节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直接相关。该系列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阜外医院王蓉蓉博士研究生报告了浦介麟教授研究组发现“J 波综合征”新的致病基因SCN5A 基因突变,在国际上首次将“J 波综合征”与纳通道基因联系了起来。楚建民教授报告了他们的最新发现QRS 波碎裂对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洪葵教授、张萍教授、李翠兰教授等对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早期预测、手术治疗和基因治疗做了全面深入的介绍,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心律失常转化医学研究大会。更值得强调的是,本次专题论坛请到了国内顶级专家杜杰教授、汪道文教授、曾春雨教授、刘国庆教授、张存泰教授和陈曦教授等,他们对心血管保护、基因诊断、转基因技术、干细胞研究、再狭窄预防、多巴胺受体研究、免疫细胞钾通道的功能研究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使听众收益颇丰,尤其具有启发的是汪道文教授介绍了临床基因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基因诊断在疾病易感风险预测、临床用药指导和安全评估等个体化医疗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现在已有1000 多种遗传性疾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做出辅助诊断。

最为吸引人们眼球的要数阜外医院病理学阮英茆老教授、王红月和李莉副教授对冠脉支架植入的并发症病理形态研究、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病理学再分型和心脏移植后微血管病变研究等难能可贵的心血管病理形态学研究,以雄辩的事实阐明了心血管病理学的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2010 中国心脏大会基础研究专题论坛是一次具有前沿性、知识性、权威性、实用性的科学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