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二病区 - 科室动态 - 正文

为什么冬季冠心病高发?

时间:2025-11-21

浏览量:529

寒冬时节,警惕心脏的“无声警报”——为什么冬季冠心病高发?

冬季是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期。这并非巧合,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原因,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是安稳度过寒冬的关键。

一、探寻根源:为什么冬季成为心脏的“多事之秋”?

1. 寒冷刺激,血管“收缩痉挛”

· 核心原理: 人体为了应对寒冷,会本能地收缩外周血管(尤其是皮肤和四肢的血管),以减少热量散失。这种生理反应会导致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升高,从而加重心脏的负担。


· 心脏反应: 心脏必须更“用力”地泵血,才能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对于冠状动脉本身就已经狭窄的冠心病患者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极易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2. 血压波动,心脏负荷“层层加码”

· 冬季人体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心率加快,进一步导致血压升高。对于高血压患者,冬季的血压往往比夏季更难控制。血压的剧烈波动,如同对血管壁的持续冲击,大大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3. 血液变得“粘稠”,血栓风险增高

· 寒冷天气下,人们通常饮水减少,但通过呼吸和皮肤蒸发的水分并未减少,导致血液相对浓缩,粘稠度增加。

· 同时,血小板更容易聚集,凝血倾向增强。这使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形成血栓(血管内的“血块”)的风险显著增高,一旦血栓堵塞冠状动脉,就会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4. 感冒、流感来“添乱”

· 冬季是流感、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感染会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导致心率加快、耗氧量增加,同时炎症本身也会使动脉斑块其变得不稳定、容易破裂,从而诱发急性心脏事件。

5. 生活方式改变,危险因素“悄然累积”

· 运动减少: 天冷不愿出门,活动量大幅下降,不利于血液循环和体重控制。

· 饮食不当: 倾向于摄入更多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来“御寒”,可能导致血脂、血糖升高。

· 情绪波动: 日照时间短,可能影响情绪,甚至引发“冬季抑郁症”,不良情绪也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之一。

二、防患未然:冠心病患者及高危人群的冬季“护心指南”

了解了原因,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将风险降到最低。

1. 保暖为先,避免骤然冷暖

· 出门全副武装: 戴好帽子、围巾、手套,穿保暖的鞋袜。头部和颈部受凉会引起血管剧烈收缩。

· 遵循“时间差”: 清晨和夜晚是气温最低的时段,应尽量避免外出。外出时,最好在楼道里稍作适应,再步入寒冷室外。

· 用温水洗漱: 避免直接用冷水刺激。

     

2. 科学锻炼,择时而行

· 避开早晚: 选择上午10点后或下午阳光充足时进行锻炼。

· 地点可选室内: 如家中、健身房、体育馆。

· 项目宜缓: 推荐散步、太极拳、体操等温和运动,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前充分热身。

3. 合理膳食,清淡为主

· 均衡饮食: 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如鱼、禽肉)。

· 低盐低脂: 控制盐和饱和脂肪(如动物内脏、肥肉)的摄入,有助于控制血压和血脂。

· 补充水分: 主动饮水,不要等渴了再喝。睡前和起床后喝一小杯温水,有助于稀释血液。

4. 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

· 切勿自行停药: 降压药、降脂药、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等是维持血管健康的“守护神”,必须坚持服用。

· 加强监测: 冬季应更频繁地监测血压、心率,如有异常波动,及时咨询医生。

· 预防感染: 积极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减少呼吸道感染机会。

5. 保持心态平和,学会自我调节

· 多与家人朋友沟通,培养兴趣爱好,多晒太阳,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三、识别信号,关键时刻能救命

当出现以下症状时,切勿掉以轻心,这可能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 胸痛、胸闷: 胸前区出现压榨性、紧缩性的疼痛或憋闷感,可能放射至左肩、背部、下颌或手臂。

· 心慌、气短: 在轻微活动甚至休息时感到呼吸困难。

· 不明原因的恶心、头晕、大汗淋漓。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特别是持续不缓解的胸痛,请立即停止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并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如120),切勿自行驾车去医院!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认识糖尿病,远离“甜蜜的负担”

阜外院训

敬业 · 仁爱 · 求实 · 攀登

军队文化

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听党指挥,从大局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注重团队协作,组织纪律严明

协和文化

协和精神:严谨、求精、勤奋、奉献思想内核:崇尚科学、崇尚知识、 专业态度和专业精神表现方式:凝重、内敛、不张扬、重视口碑效应

精英文化

始终以成为行业内精英医院为奋斗目标以【培养国家级心血管病专家为己任】

患者服务

预约挂号

出诊信息

重点科室

在线留言

医院地址

0871-6519977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