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病区 - 科室动态 - 正文

慢性心衰患者的自我管理

时间:2023-10-23

浏览量:1272

慢性心衰患者的自我管理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心力衰竭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心衰的发病率仍然在不断升高,导致心衰发病率升高的原因主要和人口老龄化、高血压、冠心病、严重肺部疾病等有关。心衰,已经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慢性心衰是所有心脏疾病的最终阶段,其主要表现为,液体潴留、呼吸困难、乏力和饮食差,患者对心衰症状的感受及了解是心衰患者自我管理的基础。如何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的自我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



一、自我监测

1、每日测定体重以早期发现液体潴留非常重要。如在3天内体重突然增加2 kg以上,应考虑患者已有钠、水潴留(隐性水肿),病情有加重趋势,需要利尿或加大利尿剂的剂量。同时食欲下降,也应考虑病情有加重趋势。

2、对于慢性心衰的患者,一定要注意避免感冒等情况出现,如果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应及时治疗,如果自觉呼吸困难加重,应立即就诊防止心衰急性加重。

3、注意监测心率和血压,如果心率、血压发生变化,过高、过低情况应及时联系医生,在医生指导下学会根据心率和血压适当调整药物,必要时来院复诊。



二、饮食管理

1、低盐饮食。心衰本身会使体内的钠盐不能顺利排出体外,进而过多的钠反而会使身体内的液体潴留,造成心脏负担过重。轻度心衰患者通常控制每天4克食盐,中到重度心衰患者每天不超过2克食盐。建议患者使用标准用量的小盐勺,以方便控制盐的用量。

2、心衰患者每日入液量限制在1.01.5Ld有助于减轻症状和充血。轻中度症状患者常规限制液体并无益处。另一方面,对于长期口服利尿剂的患者来说,严格的限盐限水反而无益,应当注意。

3、戒烟戒酒:心衰患者绝对禁止吸烟、饮酒。

4、营养均衡,低脂有营养膳食,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少食多餐,避免暴食饱食,对于营养不良应加强营养,必要时给予高质量蛋白饮食。



三、合理运动

1、心衰指南指出,所有稳定期的慢性心衰患者只要能够耐受所制订的运动方案,都应该考虑并进行运动锻炼。长期坚持运动能改善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及预后。对运动的认知水平低、担心运动带来不好的后果、缺乏系统的教育及相关激励措施是影响心衰患者运动依从性的主要因素。

26分钟步行实验是检测心功能轻重程度的一项基本实验,但是对于心功能不全患者快步行走往往存在不利因素,因此我们建议,患者出院后可给予根据自己身体情况,推荐千米散步活动,从百米至千米逐步增加活动量,循序渐进,增强自己的活动耐力。在运动过程中,如果出现过度疲劳、气短、头痛、恶心、胸闷、面色苍白等症状,就应该立即停止该项运动。在心衰患者充分休息以后,还应该观察症状是否得到缓解。如果心衰患者在运动以后出现不适症状,那么心衰患者就需要减少或暂停运动。



四、药物管理

心衰患者服药不依从会增加住院率及再住院率。20%~63%的慢性心衰患者再入院原因为服药不依从。且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心衰患者服药依从性逐渐下降。坚持服药能够极大降低患者再次住院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心衰患者往往服用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ACEI制剂,强心剂等多种药物,这些药物应该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如果心衰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并且心衰症状得到有效的控制后,心衰患者需要以小剂量长期维持。除此之外,心衰患者还应该根据液体的潴留情况来随时调整药物的剂量。这些药物的主要不良反有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以及损害心衰患者的肾功能,这就需要心衰患者定期去医院抽血检查肾功能及电解质的情况。部分患者存在症状好转后自行减药或降低药物剂量,因此建议病情稳定患者应每12月门诊复查一次,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严格避免自行调整药物。



五、情绪管理

慢性心衰往往病史相对较长,病情反复,难以根治,这种情况长期困扰患者心里,使其精神情绪遭受到一定程度打击。研究发现:抑郁或焦虑等负性心理情绪在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高患病率且与心血管的负性事件相关。焦虑和低社会支持是慢性心衰患者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直接影响患者的转归。对于慢性心衰患者,应该保持乐观开朗等情绪状态,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家庭成员也应当支持,关心,鼓励心衰患者,增强心衰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


阜外院训

敬业 · 仁爱 · 求实 · 攀登

军队文化

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听党指挥,从大局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注重团队协作,组织纪律严明

协和文化

协和精神:严谨、求精、勤奋、奉献思想内核:崇尚科学、崇尚知识、 专业态度和专业精神表现方式:凝重、内敛、不张扬、重视口碑效应

精英文化

始终以成为行业内精英医院为奋斗目标以【培养国家级心血管病专家为己任】

患者服务

预约挂号

出诊信息

重点科室

在线留言

医院地址

0871-6519977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