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支架时代”外科医师的冷眼旁观

时间:2008-06-18

浏览量:2440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自上世纪初开始,人们就为治疗冠心病进行不懈地努力,人类最初从缓解症状来解决其带来的痛苦,之后逐渐发展出手术根治和球囊支架治疗等手段。顺应当今科技发展潮流,药物缓释支架应运而生。人们一时沉浸于找到治疗冠心病“终极方法”的喜悦之中,一夜之间掀起了药物缓释支架治疗的热潮。但是,随着药物支架的大量使用,术后心脏不良事件暴露和增加,引起了国内外医生和患者的广泛关注。 
  一、不是冠心病的治疗已进入“药物支架时代”,而只是又多了一种尚需临床研究的新的治疗技术。冠心病的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并举的格局并未根本改变。
  人们往往容易对外科手术的大创伤、大出血感到恐惧。所以对已得到证实的、长期有效的冠脉搭桥手术(CABG)产生了移情别恋的想法,开始寻找下一位女神。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医务工作者尝试用球囊来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PCI),但单纯的扩张容易发生术后的再次狭窄,人们敏锐地发现,血管被扩张后植入金属支架能很好地防止血管的再次“塌方”。但是不安分的病变血管会很快生长出过多的细胞来包绕浸蚀金属支架,使其发生再狭窄。那什么是药物缓释支架呢?聪明的研究者发现给金属裸支架穿上一层化疗药物的“外衣”,如紫三醇、丝裂霉素等可以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称之为药物缓释支架(DES)。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03年批准了DES应用于临床冠状动脉治疗之中。人们似乎在这场冠心病治疗的拉据战中看到了胜利,人们开始庆祝与疾病斗争中的又一胜果。因此,冠心病血运重建的治疗格局发生了明显的改变,PCI与CABG的治疗比率,从2001年的1.9:1提升到3.5:1。因此有人轻言“‘药物缓释支架时代’已经来临!”“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即将推出历史的舞台!”“心外科医生需要重新择业了!”但是,实际情况是,药物缓释支架只是较金属裸支架可降低术后早期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它的远期疗效尚未认定,且远期血栓发生率高于金属裸支架。所以,药物缓释支架并不是完全取代了金属裸支架,更谈不上取代药物治疗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就目前阶段而言,不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外科方式或介入治疗,仍然是冠心病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每一种治疗方式都有各自的适应证,相互之间是互补的,是不可替代的。
  二、药物缓释支架进入临床应用只有3-5年的时间,与球囊扩张和金属裸支架相比,其临床安全性及远期疗效仍有争议。
  不可否认,早期药物缓释支架临床试验获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许多患者趋之若鹜,但是一部分医生仍在观望,一部分医生充满疑惑,一部分医生却在积极地研究探索。2006年欧洲心脏病学年会(ESC)和世界心脏病学大会(WCC)上,对DES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讨论终于爆发。一个个的研究结果像炸弹一样惊醒了沉浸在喜悦中的人们,随即成为全球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从近期的研究数据中我们获悉,经DES治疗的患者可能由于支架血栓(支架内有血凝块)而导致死亡和心梗发生率发生了较明显的增加,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 短期的临床试验结果不能用于说明长期的临床意义,药物试验通常要持续5年的时间,但是大部分DES的试验数据仅仅有9个月。同时必须注意到的是,DES的良好临床试验结果是基于经过严格选择的病例,也就是说,现在的证据还远远不能证明其能安全有效地用于所有的冠心病患者。至少,目前针对药物缓释支架临床研究和实践还是处于“过程中”,还远未到下结论的时刻,敏锐的学者发现了这一点,让医生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又回到了十字路口,重新思考。2006年12月9日在美国FDA药物缓释支架安全性听证会上,Wallentin说:“我认为我们仅仅看到眼前的临床作用——降低了再狭窄发生率,但是这点优势被随后出现的死亡/心梗事件发生率升高而掩饰了。我觉得这就说明药物缓释支架应该仅用于再狭窄高危人群,就像我们现在在瑞典倡导的一样。”目前DES在瑞典的使用率已呈大幅度下降。“毫无疑问,药物缓释支架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也产生了新的问题——或者可以说是严重的问题——这就是晚期支架血栓形成。”会议成员Dr Eric Topol说道:“同时,未遵循FDA治疗指南的DES应用情况占据DES总使用情况的大部分——60%到75%”。
  局部化疗药物破坏了血管的自身修复机制、导致局部血管过敏和炎症反应等,都可能会增加晚期血栓形成,再次堵塞血管,脱落的血栓会造成新的心肌梗塞、脑卒中、部分脏器缺血性坏死,使患者再次陷入疾病的苦难中。2005年德国和意大利的研究组在欧洲心脏中心进行了为期21月的随访,结果显示DES组术后出现较高的血栓形成率,部分病人因此死亡。
  经皮球囊扩张(PCI)加金属支架植入术(BMS)曾一度让医生和患者热烈追捧,微小的创伤和迅速的康复赢得了大家的青睐。然而远期却难以摆脱再狭窄和再次植入或手术的梦魇。DES由此而诞生,短期的结果追踪显示他降低了再狭窄率,遗憾的是,“完美”还是没有降临在DES上。全球临床研究最权威的杂志之一——新英格兰杂志今年3月刊登一项研究显示:DES与BMS在远期(随访4年)的死亡率、心肌梗塞率无差异,DES的优势在远期的追踪中并没有显现出来,而在糖尿病人的亚群中,BMS的生存率反而高于DES组。同年的另一篇对照研究也显示:4年追踪发现:两种DES支架植入后,患者的血栓发生率均高于BMS的对照组,因此与血栓相关的临床事件发生率也高于BMS组。
  此外,费用是DES使用中无法忽略的重要问题。高昂的医疗费用成为每个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瑞典的报道显示使用药物缓释支架半年医疗费用并没有因为其疗效而降低,虽然降低了术后的再狭窄率,但为此要多花费18,000美元。美国一项调查显示,如果以药物缓释支架取代目前的金属裸支架,其全国的医疗预算要增加至少1个百分点,如此巨大的医疗开支,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都是难以负担的。众所周知,在国内应用药物缓释支架的费用是极其昂贵的,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中国广泛使用药物缓释支架是值得慎重考虑的。
  以上研究充分说明,DES女神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般完美无瑕,选择DES治疗冠心病是需要谨慎和小心的,不能盲目跟从“潮流”。
  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和药物缓释支架是两项不能相互替代的技术,二者都有各自的临床应用范围和适应证。
  天平总是在让患者接受最小的创伤和获得最大的受益之间摇摆。上一世纪六十年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成为冠心病治疗有效的治疗措施,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对比,证实外科治疗冠心病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和糖尿病等比单纯药物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因为效果明确和创伤小,得到迅速普及,并很快超过外科治疗的数量。纵观冠心病治疗发展的历史,人类应用了众多治疗手段,但冠心病的治疗始终在朝着一个方向发展,那就是更加安全、更加有效、更加经济和微创。一个问题自然会长生在患者和医生的心头-CABG和DES到底谁优谁劣?循证医学早已证实,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均有各自最佳的手术适应证,两者不可偏颇。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扩张术(PCI)因为其极高的再狭窄发生率(30~60%),使其使用受到限制,在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金属裸支架)可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但仍然在20%上下。因此对于简单的血管病变(单支局限血管病变)经PCI是较好的适应证,而对于复杂病变(多支弥漫病变,尤其合并糖尿病、左主干、心功能不全等)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仍是最佳的选择。
  2003年一个名为ARTS II的实验公布了DES与CABG对多支血管病治疗的结果,DES的1年无事件生存率高于CABG(95%比90%),这是目前最常被引用的证明DES优于CABG的临床证据,但短期的实验结果和不严谨的实验设计,使其存在显著的误导性,病情轻微的患者被分在了DES组,病情重的患者大多在CABG组( CABG组与DES组, 糖尿病患者分别占26.2%和18.2%, 三支病变为54%和28%, C型损伤为13.9%和7.5%,这些因素为结果的准确分析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同时另一个名为SYNTAX的研究正在欧洲和美洲联合进行,共登记了12072 患者,发现104个心脏中心共接受行CABG的为74%.在3个月期间,平均每个中心有8.3 患者进行PCI选择了,而有22.3个患者选择CABG。在美国,只有18%的患者在患有左主干和/或三支病变时选择支架植入,以上现象说明在复杂病变血运重建中,CABG仍占有主导优势。
  很多心血管病患者同时合并糖尿病,而糖尿病又加重了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和不良的预后。对这类患者的治疗一直是医学上棘手的问题。在美国心血管病年会中,Macaya 等的结果显示,糖尿病亚组接受DES治疗的患者再血管化率(TVR)为 12.6%,而同期的CABG为4.2%。两种方法在结果上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又有研究显示,在糖尿病合并多支病变患者中, 心脏不良事件(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再手术、脑卒中)发生率CABG组为12%明显低于DES组的27%,再血运重建率(即再次植入支架或再手术治疗)CABG组为3%也远低于DES组的20%,同时造影显示植入DES后支架血栓率为3%,是术后急性MI的独立危险因素 。
  可喜的是人类的探索总是永无止境的,科学总是带来人类的进步,每个人都会在科学的世界中受益。目前,为了更加清晰的为患者和医生提供正确选择依据,国际上正在组织三个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行多支血管病的DES和CABG疗效评估:①FREDOOM:多支血管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DES(Cypher或TAXUS)与CABG的对比研究;( SYNTAX:左主干和(或)多支血管病的DES(TAXUS)与CABG 对比研究;⑧COMBAT:左主干和(或)多支血管病的DES(Cypher)与CABG对比研究。相信以上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明确CABG和DES各自的优势和适应证。
  四、CABG不是面临“过时”,而是可以更好。它是目前唯一经过二十余年临床应用并得到证实了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动脉材料用作旁路其远期通畅率是“药物支架”远所不及的,若能在减少手术创伤,质量控制体系和术后康复等诸方面有所进步,其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地位是不容取代的。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简单病变的冠心病患者选择了介入治疗,而接受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多是复杂病变和有合并症的患者,以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近几年的临床病例为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病例大多是无法进行介入治疗的病例,或者是估计疗效不佳的病例,如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糖尿病和左心功能不全的病例。尽管接受外科治疗病例的危险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实际的手术死亡率却越来越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近几年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死亡率稳定在0.7~0.8%。
  同时,应对介入治疗的发展,外科微创技术和概念也得到迅速发展。提及外科手术,人们第一反应就是手术创伤大,术后会带来的极大不适或出现并发症,以及术后恢复缓慢,手术相关问题给患者带来了很多身体和心理的负担,但是外科技术的进步却为大多数人不知,微创技术,麻醉技术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常人的想象,外科手术不再是让人闻风却步的事了。传统方法进行CABG,总会在腿上进行长长的切口以取出桥血管,而内窥镜辅助下的大隐静脉只需腿上选两个小小的切口就能完整的取出静脉,无需在留下长长的瘢痕,也大大减少了腿部感染的风险,促进了早期下床活动。同样,在不用切开胸骨就能完成性命攸关的搭桥手术已经成为现实,1996年国内已经开展了胸骨旁小切口下的冠脉搭桥手术,1999年阜外医院也先后实施了胸腔镜辅助的冠脉搭桥手术,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机器人辅助的CABG术的出现,已经将手术创伤减到最少,只在胸壁上开三个个窗,运用机械手的遥控操作即可完成手术。手术和现代科技的结合大大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更为患者所接受。通常术后的疼痛,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带来的不适,较长的ICU时间,患者术后的精神焦虑,紧张,都为患者选择手术治疗带来了担忧、恐惧。而麻醉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手术后康复的效果。麻醉快通道技术就是要求术后即刻或术后1小时内拔管气管插管,以便病人尽早回到普通病房,而术后镇痛的普遍采用,消除了疼痛给病人带来的不便和痛苦,麻醉方法的改进让患者能尽早下床活动,加快院内的康复,减少心理负担身体上的痛苦,让患者更舒适、安全、快速的康复出院。
  体外循环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心脏外科的发展,同时它也能引起全身的炎性反应,造成重要脏器的损伤,延缓术后恢复。非体外循环技下冠脉搭桥术(OPCAB)就是在跳动的心脏上进行手术操作,避免了体外循环引起的并发症,减少了患者手术创伤,加快了康复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最常用的乳内动脉桥具有极高的远期通畅率,这是目前任何一种治疗方式都还无法比拟的,研究显示乳内动脉至前降支的血管桥5年通畅率达96%,而10年仍高达93%,这比目前几个有关药物缓释支架临床研究的一年通畅率还高。因此,在目前的“药物支架时代”,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仍具有一席之地,仍是冠心病治疗的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现代医学呼唤“理性”医生,他能客观分析疾病治疗的各项治疗方式,并能为病人选择最安全、疗效最佳、创伤小,而且最经济的治疗手段。同时,也需要患者具有明智的就医方式,更过的关心医疗情况,更多的关心健康状况,更多的关心自己。

胡盛寿

阜外院训

敬业 · 仁爱 · 求实 · 攀登

军队文化

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听党指挥,从大局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注重团队协作,组织纪律严明

协和文化

协和精神:严谨、求精、勤奋、奉献思想内核:崇尚科学、崇尚知识、 专业态度和专业精神表现方式:凝重、内敛、不张扬、重视口碑效应

精英文化

始终以成为行业内精英医院为奋斗目标以【培养国家级心血管病专家为己任】

患者服务

预约挂号

出诊信息

重点科室

在线留言

医院地址

0871-6519977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