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心血管医院院报 2014年07月 第99期
我院首次成功开展经导管肺动脉瓣支架置入术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 张戈军)5月27日,以胡盛寿院士为首席研究者的团队在我院首次为2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重度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完成了经导管肺动脉支架置入术。
法洛四联症是我国最常见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多数需要在婴幼儿或儿童早期在体外循环下施行开胸心脏矫治术。法洛四联症的经典手术包括室间隔缺损修补、右室流出道梗阻和肺动脉(包括瓣环与瓣膜)狭窄解除,由于大部分法洛四联症合并肺动脉瓣上狭窄(肺动脉主干与左、右肺动脉分叉狭窄),在我国通常采用自右室流出道跨肺动脉瓣至肺动脉主干和左、右肺动脉分支补片扩大成型术。这种术式虽可有效缓解右室流出道和肺动脉的狭窄,但术后长期随访显示部分患者会并发中度以上的肺动脉瓣反流,长期中重度的肺动脉瓣反流则会发生右心室容量负荷增加,导致右心室腔扩大,随之右心室收缩排血功能逐渐下降,患者运动耐量明显减退,甚至出现心律失常。以前此类患者常需要接受再次或多次开胸手术置入新的人工肺动脉瓣,但是多次开胸手术不但手术难度会增大,且有较高的危险性。
近10年来,欧美国家已在临床使用经皮穿刺经导管置入人工肺动脉瓣的介入治疗新技术来有效终止肺动脉瓣的大量反流,以达到改善肺循环状态与右心室功能的目的,并避免了再次开胸手术。与我国不同的是,欧美国家右室流出道狭窄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常采用置换带瓣人工血管,术后由于人造血管与瓣膜进行性的钙化导致狭窄和瓣膜失去功效,以致严重肺动脉瓣关闭不全与大量反流。由于手术方式与我国及亚太地区不同,欧美国家目前使用的人工肺动脉瓣支架均为直筒型支架,对我国大多数此类患者并不适用,且费用高昂(目前仅瓣膜支架的费用即将近20万人民币),这大大限制了该技术在我国的开展。
根据我国患者的特点,杭州启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研制出新型自膨胀型肺动脉瓣支架,并开始临床试用。我院在胡盛寿院士领导下组织了外科、放射影像中心、超声影像中心及麻醉中心等多学科参与的团队开展此项新技术的临床研究,首批入选的2例患者分别为肺动脉瓣狭窄和法洛四联症术后重度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在各相关科室的紧密配合下,由介入放射科的张戈军、蒋世良、万俊义,外科潘湘斌,小儿超声科逄坤静及麻醉科杨静等医生组成的介入小组,为这2例患者成功施行了经导管肺动脉瓣支架置入术。术后复查显示肺动脉瓣功能良好,肺动脉瓣反流已经消失,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术后第3天患者均顺利出院。
需要说明的是,我院是第一个在这项新技术起步阶段即由自己的医生独立完成的国内首家医院,体现了我院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方面雄厚的技术储备。我们相信,随着这项新的介入治疗技术的开展,会有更多的患者从医学的进步中获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