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真假熊猫血

所谓熊猫血,即RhD阴性血,由于其罕见性,在中国人群中占比约为1%,极大的限制了临床用血的及时供应。随着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存在“假性熊猫血”—“亚洲型”DEL,可作为RhD阳性受血者进行临床血液输注,不产生抗-D。本文对RhD阴性血进行简要概述。

01分子遗传背景

Rh血型系统由位于1号染色体(1p34.3-1p36.1)上RHD基因和RHCE基因分别编码的D抗原和C、c、E、e等抗原组成。RHD基因和RHCE基因紧密连锁、方向相反,易通过基因交换形成杂交基因。RHD基因有高度多态性,Rh阴性表型在不同人种表现出较大差异。中国、韩国和日本等东亚国家是世界上RhD阴性表达频率最低的国家,其中中国汉族RhD阴性发生率约为0.24%-0.5%[1]。初筛阴性人群中约75%为真阴性表型,最常见为全缺失型、RHD*01N.03(RHD*D-CE(2-9)-D)RHD*01N.16(RHD*711delC),约23.3%为DEL表型,少见弱D、部分D等D变异型。相对之下,RhD阴性表型在欧美白人人群中相对常见,比例约为15%-17%,其中约99%为缺失整个RHD基因所致,DEL占比不到0.26%。而黑种人RhD阴性表型主要由RHD假基因(RHDΨ)和RHD-CE-D杂交基因所致。

DEL表型是一种D变体,单个红细胞表面D抗原数量(一般20至40个/每个红细胞)约为正常D阳性表型个体(平均为20,000个/每个红细胞)的千分之一。由于携带少量D抗原,在常规血清学中检测为RhD阴性,可通过吸收放散实验或基因分型鉴定。目前ISBT已报道了四十多种DEL血型等位基因,在中国汉族DEL表型群体中,约96.7%个体的分子遗传背景为RHD* 01EL. 01(c.1227G>A),为东亚和东南亚的亚洲人群所特有,称为“亚洲型”DEL(也称为RHD*DEL1RHD:c.1227G>A等位基因)。研究发现,DEL发现的各种异常转录本均缺少外显子9,未发现全长RHD转录本。体外Minigene试验表明“亚洲型”DEL中有外显子9的转录,0.18%的RhD cDNA编码区为全长转录本,体外表达实验证明“亚洲型”DEL红细胞携带完整的D抗原表位。

02DEL血型在RhD初筛阴性人群中频率

Rh阴性和DEL表型在人群中差异较大,Rh阴性在欧美相对常见,在中国等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很低。在Rh阴性人群中DEL表型主要见于中国等东亚及东南亚国家,“亚洲型”DEL占比居多。中国汉族人群中DEL表型约占初筛阴性人群的16.3%-32.6%,均值为25.5%±5.5%。

结合RhD阴性表型在我国各主要民族的分布频率,估计我国约有380万~715万人为初筛RhD阴性表型,其中约有170万“亚洲型”DEL。

03RhD阴性患者输注风险

RhD阴性红细胞的输注往往供不应求,特别是在RhD阴性表达频率低的国家。研究表明,缺乏D抗原的个体通过输血、怀孕或移植接触D阳性红细胞可产生同种抗-D ,导致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DEL和弱D、部分D血型个体长期以来一直被检测为D阴性,临床上作为稀有血型个体对待,即患者需要接受D阴性血液输注,女性妊娠D阳性胎儿时需要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预防抗-D同种免疫。

2006年始,国内外学者提出,“亚洲型”DEL血型患者可以作为D阳性患者对待,输注RhD阳性血液。之后学者研究发现,亚洲型DEL受血者及孕妇在暴露于RhD阳性血液时不会形成抗-D。近期,付涌水、张锐和黎诚耀团队合作阐明了“亚洲型”DEL患者安全输注RhD阳性血液机制[4],通过开展“亚洲型”DEL血型患者输注RhD阳性红细胞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和随访,证实“亚洲型”DEL患者可以安全使用RhD阳性血液,未见抗-D同种免疫发生同时,研究发现D变异型群体中约6%携带有“亚洲型”DEL等位基因,可以作为D阳性对待。

参照2023年《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RhD血型检测策略专家共识》,“亚洲型”DEL,如需接受输血,可安全输注RhD阳性血,且孕期无需频繁抗筛检测和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对于大多数输血目的,具有任何 DEL 表型的献血者仍可被视为 RhD 阴性。

传统血清学方法无法区分“亚洲型”DEL和其他遗传背景的DEL[1],必须通过基因分型方法鉴定。对于初筛RhD阴性和弱D及部分D的个体都建议进行“亚洲型”DEL常规检测。

04存在问题总结

红细胞基因分型,特别是DEL筛查在中国尚未广泛普及,这要求检测实验室具备鉴定血型基因分型的技术条件。目前,DEL基因分型主要在深圳、上海、合肥、南京等大城市少数一流医院附属的临床实验室和类似机构进行,大多数医院附属实验室没有具备开展此类检测的条件。

此外,DEL血型和弱D15血型是否可作为RhD阳性血液供给临床,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据。

05总结

“亚洲型”DEL群体可以安全输注RhD阳性血的策略暂未正式列入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国内外专家共识将加快这一输注策略在临床上的推行,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RhD阴性血库的供血压力,减少孕妇不必要的抗-D抗体监测和RhIG的注射使用,避免浪费。这也将进一步加快临床实验室开展血型基因分型建设工作,为临床用血提供精准血型信息,合理利用RhD阴性血液,在节约稀有血型资源的同时,提高血液输血安全。

                               摘录自《湘雅输血(2023.11.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