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阜牵头、全球医学焦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研究成果登上国际顶刊JAMA
时间:2025-10-29
浏览量:720
2025年10月23日,四大国际顶级医学期刊之一的《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以原创研究形式,刊发了由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牵头,执行院长潘湘斌教授、四川大学王云兵教授等领衔的全球首个生物可降解ASD封堵器与传统金属封堵器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为践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使命递交了最“硬核”的答卷:不仅牵头完成了全球首个可降解封堵器多中心研究,更一举成为首个在该级别期刊发表器械研究成果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既是云南省医疗器械研发在国际顶刊中的零的突破,也是JAMA创刊近150年来首次刊发中国原创医疗器械相关研究,意味着我国在心血管介入技术与器械创新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房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传统介入治疗使用金属封堵器封闭缺损。金属器械将永久存留于患者体内,不仅可能引发心律失常、组织侵蚀、血栓形成等远期并发症,还会影响未来可能进行的左心房入路手术,成为悬在患者心中的“定时炸弹”。研发一种能在完成使命后“功成身退”的可降解封堵器,成为全球心血管学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该研究是全球首个针对生物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原创的可降解封堵器不但能安全有效地关闭缺损,而且在植入两年内完全降解,并诱导生成与自身组织无异的“新生房间隔”。

潘湘斌教授团队联合四川大学王云兵教授团队、乐普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历时十年协同攻关,成功研制出全球唯一获批上市的可降解封堵器,并围绕其有效性、安全性开展严谨的临床验证。该研究在全国10家心脏中心纳入229例继发性房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组接受可降解封堵器或传统金属封堵器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术后2年的封堵成功率及器械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而可降解封堵器组中99.8%的患者在术后2年内实现封堵器完全降解,超声心动图显示新生组织形态与功能接近原生房间隔,实现从“异物存留”到“组织再生”的质的飞跃,更印证了在“破四唯”背景下,以实质创新赢得世界尊重的正确路径。
可降解封堵器的成功应用,离不开潘湘斌教授团队全球首创的“无辐射经皮介入技术”。该技术以“PAN Procedure”命名,被联合国纳入全球可持续发展项目。传统介入治疗依赖放射线引导,而可降解材料在X射线下无法显影,成为国际研发的共性难题。各国团队曾尝试在封堵器中添加金属标记物,却在降解过程中引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潘湘斌教授团队另辟蹊径,以纯超声引导实现精准植入,彻底摆脱对放射线与手术室的依赖,不仅克服了技术瓶颈,也使得完全可降解封堵器的临床应用成为现实。
此次中国原创医疗器械首次登上国际顶刊,不是单一的学术突破,也不只是一个器械、一篇文章,背后是一个庞大方法学的创新和支撑,再次证明用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才能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对患者而言
实现了从“永久异物留存”到“自身组织再生”的质的飞跃,为终身健康管理与生活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临床实践而言
不仅解决了当前ASD封堵的痛点,更通过保留宝贵的房间隔穿刺通路,为患者未来可能需要的各类左心系统介入治疗(如二尖瓣修复、左心耳封堵)扫清了障碍,真正实现了“既治当下,亦利长远”。
对中国医学创新而言
标志着我国已成功打通了从基础材料研发(0-1)、到器械工程转化(1-10)、再到严谨临床验证(10-100)的完整创新链条,证实我国已经具备定义下一代介入疗法的能力。
对全球产业生态而言
中国方案以巨大的优势,正推动心血管介入器械赛道从“金属时代”迈向“可降解时代”。这不仅将催生新材料、新工艺与新标准的全面创新,更意味着我们正逐步从技术追随者转变为未来赛道的定义者。底层方法学的原创性突破,不但帮助中国企业抢占了产业制高点,而且获得了技术性的全球垄断地位。
在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潘湘斌教授作为中国唯一获邀代表,在联合国总部宣讲PAN Procedure技术体系。

目前,“PAN Procedure”已在60多个国家、1000余家医院落地应用,不仅缓解了发展中国家因“缺医少药”造成的死亡问题,而且在发达国家得到大量应用。在现代医学主要源自西方的大背景下,阜外团队常年受邀到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等发达国家现场手术,在西医领域,成规模、成体系地逆向输出中国技术,先后荣获世界卫生组织科技创新奖、国家技术发明奖。
潘湘斌教授表示:“这项研究在JAMA的发表,不仅是中国原创器械的学术首秀,更是全球先心病治疗从‘永久植入’迈向‘生物可吸收’的分水岭。下一步,我们致力于将这套可降解技术体系推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挽救更多的患者。我们的愿景是让‘介入无植入’成为全球通行的新标准,用安全、先进且普惠的中国方案,为实现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这一重要论述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此次发表于《JAMA》的研究成果,标志着我国在高科技领域摆脱“卡脖子”困境,正是国家“新质生产力”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生动实践与卓越例证。在新的阶段和新形势下,医疗行业发展势必要从科技创新中寻找新方法、新路径,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最硬核的科技支撑。
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始终坚持医研融合、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云南省阜外医院总院长胡盛寿院士的战略统筹下,自2017年建院以来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果。
在人才培养方面,总院长胡盛寿院士将其在医院的全部工资及劳务收入投入人才托举项目。至今,人才托举项目已实现支持学科发展支持计划5项,青年科研支持计划16项,总投入170万元;获批外部课题立项20余项,获批外部立项经费超过700万元。在科研创新方面,截至目前,医院累计获批国家级项目15项,省级科研项目63项,发表SCI论文174篇。在技术突破方面,医院开展新技术60余项,完成世界首例手术7例,国内首例手术4例,填补50余项省内技术空白。在优质资源下沉方面,医院系统性培训基层心血管医师1600余名,设立专家工作站122个,牵头组建涵盖172家成员单位的云南省心内科专科联盟,有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在国际医疗合作方面,医院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累计派出32支医疗队远赴老挝、柬埔寨、尼泊尔、坦桑尼亚等8国,开展先心病筛查逾11万人次,免费救治患儿198名,并将自主研发的移动介入手术车开进边陲与邻国乡村,实现“上门手术”,显著提升医疗可及性。
近一年来,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交出了亮眼的科研创新成绩单:医院“微创介入心脏封堵器系统研发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项目最高奖项一等奖。作为牵头单位成功获批国家四大慢病重大专项“心血管疾病创新器械监测与评价研究”,这是全国首个聚焦心血管创新器械上市后主动监测的国家级项目。
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在省卫生健康委、省科技厅等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强大支持下,云南省阜外医院以不懈的坚持,让中国心血管介入技术在国际舞台实现从“无声”到“强音”的转变。每一项数据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攻坚;每一次国际认可的深处,是中国医者以智慧与担当写就的健康承诺。
当封堵器在圆满完成使命后悄然降解,当“植入物”成功实现向“自身组织”的完美转化,我们所见证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巨大飞跃,更是医学秉持最小创伤、最大尊重原则对待生命的回归。
云南省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团队此次在JAMA发表的成果,不仅是中国医疗器械创新与临床研究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医院多年来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发展路径的生动写照。该技术的成功推广更是向世界证明——我们正以坚实的创新成果,在世界医学舞台上树立起属于中国的里程碑。
阜外院训
敬业 · 仁爱 · 求实 · 攀登
军队文化
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听党指挥,从大局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注重团队协作,组织纪律严明
协和文化
协和精神:严谨、求精、勤奋、奉献思想内核:崇尚科学、崇尚知识、 专业态度和专业精神表现方式:凝重、内敛、不张扬、重视口碑效应
精英文化
始终以成为行业内精英医院为奋斗目标以【培养国家级心血管病专家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