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巨大室壁瘤患者的“绝处逢生”

时间:2025-05-06

浏览量:28

经历多次求医失败的张先生,在出院时哽咽说道:“生命是短暂的,是脆弱的.....感谢王小啟教授及他的团队,这两个月为我付出了太多太多,幸运的是,来到了云南阜外,遇见大家,得以转危为安。”


60岁的张先生,于2024年6月突发胸前区疼痛,满身大汗,喘气困难,被家属紧急送到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经过造影,发现是冠脉三支病变,在几乎闭塞的前降支给予支架植入,重新开通了血运。经过住院治疗,张先生胸闷胸痛的症状有所好转。


然而不幸的遭遇,并没有就此结束。一个月后的复查报告显示,梗塞的心肌没有复活,反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室壁瘤,像一个皮球充满胸腔,且瘤体内已经形成了附壁血栓,心功能也严重下降。

随着疾病的恶化,张先生时感胸闷、乏力,严重时连说话、吃饭都费力。鉴于他的情况,行常规外科手术治疗风险太高,有医生建议行心脏移植术治疗。张先生无法接受“更换心脏”的治疗方式。为此,患者家属带着资料到深圳、上海、广州等多家三甲医院问诊,均告知“患者目前心功能太差,手术风险极高,恐再次接受外科手术打击后心脏功能无法维持,可能导致人财两空的结果”,不建议患者进行手术。


面对多次寻医大同小异的结果,患者张先生的信心备受打击。随着胸闷、胸痛的发作次数逐日增多,双下肢水肿,走路乏力,食欲减退......被病痛折磨的他,经常夜不能寐,害怕自己一睡不醒,然而多次就诊的结果令他陷入绝望,甚至和家属提出放弃治疗的想法。



什么是室壁瘤?

冠心病患者大面积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域出现室壁扩张、变薄、心肌全层坏死,坏死的心肌逐渐被纤维瘢痕组织所替代,失去正常收缩能力,在心脏收缩和心腔的压力作用下,病变区薄层的心室壁向外膨出,呈现反常运动。在临床上该部位类似于向外膨出的瘤体,称之为室壁瘤。


该病近期心脏破裂风险约30-40%,5年生存率约50%,远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心律失常(44%)和心力衰竭(33%),该病首选手术切除,但手术风险极大,据文献报道室壁瘤相关术后死亡率23%,极其考验术者及团队的能力。

2024年12月,患者及其家属怀揣着对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云南省阜外心血病医院的信任来院,完善相关检查:超声结果显示患者室壁瘤大小为8.1×5.9cm,瘤体腔内存在约2.3×8.0cm的附壁血栓,最厚处约2.1cm,而左室射血分数仅为8%(正常值≥55%),心室肌呈弥漫性收缩功能障碍。为避免疾病发展到心脏移植的程度,王小啟教授领导的心脏外科团队,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多位心脏外科专家多次会诊,对患者病情反复斟酌讨论,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并拟定包括心脏移植、左室辅助等多种预案,最终论证得出可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在我院行“室壁瘤切术,心室血栓清除,室内环形补片左室成型术”。


经过几个月的心衰病房术前调整,2025年3月6日张先生迎来了手术。王小啟教授团队在外科、麻醉、体外循环等多个学科的协作下,手术顺利进行。当巨大的室壁瘤完全暴露时,其直径竟达到患者手掌大小(如下图)。手术难度极高,前后经历了6小时43分钟的鏖战,才顺利结束。


术后早期患者心功能极差,按术前既定预案携带IABP安全返回成人外科重症监护室,在心脏外科团队及SICU监护团队的精心治疗和术后护理中,通过综合一体化的管理措施,手术后患者进入漫长的术后康复期。术后第2天,撤除呼吸机辅助;术后第3天,可以经口进食;术后第7天,按计划顺利撤除IABP;术后第10天患者转回普通病房。术后15天患者心功能恢复到了55%;术后19天顺利出院。




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用行动诠释了“用心守护健康”的核心理念,践行了国家心血管病区域中心救治疑难重症病人的使命,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云南省阜外医院总院长胡盛寿院士的引领下,全体阜外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云南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将会以更精湛的医技、更仁厚的医德、更务实的作风服务好云南当地百姓。





阜外院训

敬业 · 仁爱 · 求实 · 攀登

军队文化

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听党指挥,从大局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注重团队协作,组织纪律严明

协和文化

协和精神:严谨、求精、勤奋、奉献思想内核:崇尚科学、崇尚知识、 专业态度和专业精神表现方式:凝重、内敛、不张扬、重视口碑效应

精英文化

始终以成为行业内精英医院为奋斗目标以【培养国家级心血管病专家为己任】

患者服务

预约挂号

出诊信息

重点科室

在线留言

医院地址

0871-6519977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