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心血管医院院报 2015年02月 第103期
中心主任简介
乔树宾
阜外医院冠心病诊治中心常务副主任,三病区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学术兼职有中华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冠心病介入治疗学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委员会副会长、常委,北京市内科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心血管医师学会常务副会长,兼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循环杂志》、《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杂志》编委,《中华保健医学杂志》常务编委。
长期工作在心血管病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擅长心血管内科,特别在冠心病介入诊治及肥厚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治疗方面学有专长。对冠心病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成功抢救了众多急性心肌梗死、左心衰、心源性休克等急、危重症患者,是国内介入治疗例数最多的术者之一,特别在开展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复杂高难介入治疗方面,是国内最早开展的专家,又是该技术的积极倡导者和实施者,对于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普及和规范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化学消融治疗数量及质量上均为国内领先,总例数居国内首位,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及死亡率均低于国际上报道的平均水平。
针对心血管领域的前沿问题,在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肥厚型心肌病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工作,负责主持和承担了科技部、国家“863”、国家“十二五”科技攻关课题、首都临床特色医疗应用研究课题,并负责了多项国际多中心课题。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3部,并参与编辑十余部专业书籍。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作者),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第一作者),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第一作者)。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7名;已连续8年主办全国高级冠心病介入诊治继续教育学习班,指导多家医院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培养了许多心内科介入人才。
杨艳敏
内科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学主任医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急重症中心常务副主任、胸痛中心主任、急诊室及29病区主任。欧洲心脏病学会FELLOW、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全国委员(第八届)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急症工作委员会副主委、中国高血压联盟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学组全国委员、卫生部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急诊质量控制改进中心委员。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库成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第八届通讯编委,《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第七届编委会委员。《中华内科学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中国医药科学》特约编委,《中华心律失常杂志》审稿专家。
1986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同年来到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工作,后攻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获内科学博士学位。2002年获得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2005年晋升为主任医师,2010年获得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主要从事心内科急重症工作,在急性冠脉综合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抗凝及抗栓治疗、高血压急症等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掌握多项操作技能。对重症心律失常,特别是危及生命室性心律失常诊治有独到的临床经验。
作为主要参加者和分中心课题负责人参加国家“863”课题及“863”滚动资金项目、国家“十一五”课题分课题各1项。作为中国地区指导委员会及中国地区临床协调员、分中心课题负责人参加国际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6项。承担过多项新药临床试验的Ⅰ、Ⅱ、Ⅲ、Ⅳ期试验。在心血管专业领域发表论文90余篇,编写专著1部,参与书籍编写10部。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临床成果奖3项。
张健
1962年出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导师。现任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主任兼心力衰竭监护病房(HFCU)负责人。是一位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关心患者疾苦,注重社会责任的医务工作者。
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副组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心脏研究会(ISHR)中国分会执行委员;Asia Pacific Heart Association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心血管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常委;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心衰信息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委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心血管重症医学专委会秘书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急诊医学专委会委员;阜外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国心血管病杂志》、《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编委;《中国循环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医学杂志》通讯编委等。
从事内科临床工作30多年。近20多年主要致力于心血管病的临床和研究,特别是在心肌疾病、心力衰竭和心血管疑难病诊治和危重症抢救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有丰富的经验。
倡导在指南指导下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统一,强调重症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理念,积极实践多学科协作的心血管疾病危重症的诊治。曾率先开展了无创通气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抢救急性缺血性心力衰竭、床旁血液滤过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等工作。与体外循环、外科等多学科协作,成功开展了国内内科重症病房首例泵衰竭、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ECMO的成功抢救,以及经皮左心辅助装置Impela 2.5的应用等。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始终强调心力衰竭病因的鉴别,并针对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在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治中,根据病因的不同,疾病阶段的差异,突出个体化的诊治措施,结合耐心细致的指导患者如何自我管理,以及建立了与患者互动的随访治疗队列,大大延长了出院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稳定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重视科研工作。参与或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发基金、部委项目和课题,以及I-IV期、PK/PD药物临床试验和国际多中心协作课题。承担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心力衰竭数据平台建设”的项目以及其他2项国家“十二五”子课题,并获得国家心血管病重点实验室项目资助。在心力衰竭诊断标记物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开展了ST-2(AJC发表)、Galactin-3(Plos ONE发表)、NGAL、MR-proANP等新的标记物在心衰诊断、指导治疗、危险分层和预后判定作用的研究等。
近5年在JACC、Eur J Nucl Med、Eur HFJ、AJC等国外著名杂志,以及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10余篇研究论著。主编出版了《心血管病临床用药》和《心力衰竭》两部著作。
何建国
生于1962年7月,医学博士。现任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肺血管病中心主任、心血管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PI,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肺血管病学组副组长、院所学术委员会委员、院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院所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中国循环杂志》编委、《Pulmonary Circulation》编委,全国肺动脉高压培训基地主任,国际肺血管病研究院专家委员。
从事心血管病内科临床医疗、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30年余,熟练掌握各种心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在肺动脉高压、肺栓塞及右心疾病等各种肺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颇有建树,能够及时掌握本专业领域国际发展动态和学科发展方向。承担本专业病区的中心主任查房及全院主任联合查房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曾承担多项科学研究项目,包括:“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肺循环疾病及其心功能的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提高肺动脉高压诊治水平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联合攻关项目、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卫生部科学基金项目、美国中华医学会(CMB)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科学基金项目等。
作为中国地区PI承担了多项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以及专科进修生。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分别为第一完成人和第四完成人。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文章12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主编肺血管病专著1部,主审1部。《右心衰竭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通讯作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