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心血管医院院报 2014年08月 第100期
专家风采
张琪
张琪,1927年出生,1954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1954〜1956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助教;1956〜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科医院研究室生理组助教;1958〜1962年,我院所研究室生理组负责人、助教;1962〜1966年,基础研究室助理研究员;1966〜1970年,生理生化科副主任、助理研究员;1970〜1979年,青海省海南州人民医院内儿科医师;1979〜1985年,青海省高原心脏病研究所生理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1985〜1996年,我院所生化研究室副研究员、研究员;1996年6月〜1998年6月,退休后任院专家组成员。
曾经创建我院和青海高原心脏病研究所;协助创建广东省医院生理研究室;与我院内科医师共同创建肺功能室。1958年,她和同事开展了分侧肺功能的测定,为肺切除术提供选择指征。1959年,张琪在前苏联近一年半的学习时间里,主要学习了建立几种动物的高血压模型及急、慢性实验研究的方法,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了高血压的基础理论研究。1966年,自愿报名到青海安家落户,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设。1979年,张琪被调到位于省会西宁的青海省高原心脏病研究所。1985年5月回到阜外医院,进入生化研究室高血压组,重新从事中断了多年的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与北医等3个单位共同中标,研究心房肽与高血压发病机制的关系,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后她还继续参加了国家“八五”攻关项目。
培养年轻研究、技术人员10余人;培养硕士生2人;参加培养硕士生3人;参加培养博士生2人。
科研成果:1.制定了肺功能正常值,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一组人群正常值的测定,发表于《胸部疾病》一书中。2.在前苏联进修时参加的科研工作论文发表于《乌克兰生理学杂志》。3.在青海工作阶段发表论文9篇,分别获省科委和卫生厅1981、1982、1984年优秀论文一等奖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4.1991年“七五”攻关项目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名列第二)。5.1996年“八五”攻关项目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名列第四)。
王凤连
王凤连,1925年1月出生。教授,中共党员。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大学期间,1948年7月到协和医学院细菌免疫学系和小儿科实习。两年后实习期满,留任协和细菌免疫学系助教。1956年随吴英凯院长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科医院协助建院。1958年调到阜外医院。1970年去甘肃酒泉总寨卫生院,1973年调任兰州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任主任。1987年调回阜外医院,创建临床免疫学研究室,任主任。终生从事细菌、免疫学方面的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
王凤连既做基础又联系临床,亲自为病人做细菌、血清临检,输血配血型等化验,从未出过差错。1970年下放到甘肃酒泉总寨一个只有几间平房的公社卫生院成为全科医生。《针灸治疗猴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疗效观察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曾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学术会上交流,获甘肃卫生厅科研成果一等奖,并获卫生部卫生科技成果奖励项目部(乙)级成果奖。回北京后,主要研究心脏移植中免疫排异问题,需寻找对受体有抑制免疫作用的中药。用大白鼠做实验初步发现冬虫夏草和雷公藤对机体免疫力有抑制作用。
她培养本专业研究生11名,发表学术论文36篇,主编和参编专著6篇。
曾兼任《兰州医学院学报》副主编,《中华结核病科杂志》、《中国微生物学免疫学杂志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编委,中华医学会甘肃分会主任委员。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人名传略被辑入《中国当代高级医师大会》和《北大人》。
杨英华
杨英华,1922年生于浙江绍兴。1948年毕业于北京协和护士学校,分配到协和医院工作。1956年调解放军胸科医院(1958年更名为阜外医院)任总护士长。1982年晋升为副主任护师,1985年晋升为主任护师。
杨英华教授始终致力于护理专业化的建设,为医院专科护理工作的制度化、正规化建设呕心沥血。
七十年代中期,作为护理学科带头人,带领护士长和业务骨干“摸着石头过河”,在简陋的条件下,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后来又成功建立了外科术后恢复室,并制定了全国第一个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的建设标准,以及监护病房人员的技术要求和岗位职责。从此,阜外医院成为全国重症监护的学习模板,并推动了重症监护学科的发展。
她在医院中建立了良好的带教模式,如职业规范、“三查七对”等工作原则,要求带教老师按照标准化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带领新护士熟悉工作。如今这种传统“师傅带徒弟”的带教模式,对于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护理学科的新人培养,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为提高护士基础护理水平,她将狠抓护士基础护理技能培训作为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她组织病房护士长和护理骨干整理总结了医院基础护理理论和技术操作标准,要求全院所有临床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并通过组织各科室定期复习、考试或组织全院护理知识竞赛、操作表演等形式,从不同角度给予强化教育。
杨英华教授参加了《心脏外科及护理》一书的编写工作,这是国内心外科护理学的首部专著,对心外科护理工作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陈纪林
陈纪林,现任冠心病中心顾问专家。197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1981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医学硕士学位。1995年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2002年担任冠心病研究室主任,2003〜2009年担任冠心病诊治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介入培训中心副主任委员,《中国循环杂志》常务副主编,《医心评论》杂志主任委员等。
从事冠心病领域的研究近30年,在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60余篇,主编医学著作3部,参加10部医学著作的编写工作。先后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京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荣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医疗成就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中美施贵宝医学发展基金心血管病学一等奖1项;2002年度获卫生部颁发的优秀医师二等奖(吴杨奖)。
主要临床和科研工作成绩:(1)1983年提出混合型心绞痛的一些临床类型早于国外文献(1985,Maseri)。(2)1986年发现和率先提出变异型心绞痛发作后出现T波倒置是较常见的心电图表现,可作为该型心绞痛的重要诊断线索。(3)1992年发现和提出90%左右的冠状动脉固定性狭窄是劳力型心绞痛患者产生自发型心绞痛发作的临界性狭窄,对临床医师判断此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重要的提示作用。(4)对卧位型心绞痛发病机理和治疗提出不同于国际传统认识的新观点。(5)2001年提出无ST段抬高的AMI也存在再灌注治疗的问题,急诊介入治疗应是首选治疗。(6)2002年首次提出下间壁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标准。(7)在无国外相关报道的情况下,采用切割球囊+金属裸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开口病变取得满意的疗效。(8)2003-2005年提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新的分型。(9)在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对于一些特殊的前降支开口病变提出了“接力”式支架置入方法、支架与球囊对吻的支架置入方法,其远期疗效有待临床长期随访证实。(10)2013年提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新思路,即筛选出此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积分方法决定是否行介入治疗(PSCD积分)。
朱俊
朱俊,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我院急重症中心顾问专家。兼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急症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
朱俊医师从事急重症工作三十余年,与老一辈专家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建立了我院的急重症的工作系统,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已经成为包括急诊室、观察病房、ICU和重症后病房在内的完整体系,并成立了急重症中心,担负着我院的急重症的救治重担。他具有丰富的心血管疾病抢救经验,尤其在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方面有独到之处。他现在仍主持急重症中心的查房,坚持每周2次门诊,诊治了大量心血管急重症患者。他十分重视这些患者的后续治疗,在门诊为抢救成功的患者进行详细的随访,并按照指南为患者提供最完整的治疗方案。他曾主持了我国多项有关的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制定,包括两版胺碘酮临床应用指南、获得性长QT间期专家共识和心律失常紧急救治专家共识。
朱俊教授在临床科研方面十分前沿,见解独创。作为课题负责人、分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承担了新药盐酸关附甲素研究的国家“863”计划,国家“九五”攻关计划和新药临床试验的I-IV期临床试验工作。承担并完成了一项以社区为基础的猝死预防高危患者的管理模式的首发基金课题。精心培养博士生10名。在《Circulation》、《PACE》、《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循环杂志》等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在其领域有着极高的学术造诣和威望。
近十年来,作为国际指导委员会成员和国家协调员在我国组织开展了Create、OASIS-6、ONTARGET、TRANSCEND、AVERROES、TiMACS、ARISTOTLE、RE-LY、HOPE-3等10项大规模心血管病临床试验。通过这些工作,他和同事已经建立了国家协调中心的位置,培养了一大批不同年资的医生,使其有能力参与和组织具体的试验工作。所完成的课题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并为国外指南所引用。
惠汝太
惠汝太,加拿大临床科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高血压中心顾问专家,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分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脏病杂志》主编。
1951年出生,1975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医疗系,1977〜1978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科进修,1979〜1982年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高血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毕业留院担任心内科主治医师,1987〜1992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临床医学研究所攻读临床科学博士学位,1993〜1996年在美国NIH进行博士后训练。1997年回国,历任阜外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副院所长、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高血压诊治中心主任、心血管病相关基因与临床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德分子医学研究室主任及科技部国家外专局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率先开展心血管分子遗传学研究,创建了心血管基因组医学专业,探索心脑血管病遗传危险因素,先后找到4个新的心脑血管病遗传危险因素,并首次发现DDAH1多态与缺血中风及冠心病相关,首次提出VEGFR-2危险等位基因增加冠心病、脑中风发病与复发、死亡风险。高血压研究方面,发现血尿酸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建立了单基因高血压的基因诊断方法以及尿变肾上腺素,变去甲肾上腺素的实验诊断方法,并成功应用于临床检测。
惠汝太教授迄今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74人,其中部分学生已经逐渐成为心血管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获得教育部奖励、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中华医学会奖等多次奖励。申请专利28项,其中获得专利授权12项。近五年,发表SCI文章98篇,以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70余篇,文章已被引1400余次。
惠汝太教授编写著作《高血压病100个怎么办》、《心肌病105个怎么办》、《心血管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以及《高血压防治大讲堂》、《健康对话: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专家解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