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gt 2014年7月 第99期&gt&gt 正文


阜外心血管医院院报   2014年07月    第99期

专家风采

作者: 来源:院报 发布时间:2014-07-07

刘力生


刘力生(刘丽笙),1928年出生。1954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学院,1980年赴美国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从事心血管病博士后研究。曾任阜外医院副院长,中国高血压联盟(CHL)主席、中华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WHO)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成员、国际华人心脏网络委员会主席、华盛顿内科学院关于发展中国家研究控制心血管病委员会委员、国际高血压学会(ISH)理事、世界高血压联盟(WHL)副主席、美国心脏病学会(AHA)高血压研究理事会国际研究员、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亚太高血压学会主席、世界卫生组织·发展中国家心血管病研究执行委员会共同主席、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任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

1986年首先在国内开展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领导的多项临床试验结果被国内外高血压和相关指南所引用。曾先后主持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其中“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治疗研究(Syst.-China)”(1995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心脏病研究-Ⅰ(CCS-1)”(2000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病例数近15000例;还有“卒中后降压治疗随访研究(PATS)”、“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研究(FEVER)”等研究成果都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关于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文章曾连续多年成为我国被国外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章之一,开创了我们临床试验的新纪元。从90年代中期,积极参加国际临床协作研究,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为高血压及心血管病临床治疗循证医学提供了丰富证据,使我国临床试验与国际接轨。在与国际合作中不断学习,汲取经验,培养人才队伍,设计、完成有我们自己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建立了一支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科研队伍。

鉴于在国际高血压临床和研究中所做的特别贡献,欧洲高血压学会授予她“2008年度欧洲高血压学会荣誉会员奖”,2009年被希腊高血压学会授予荣誉会员。


程显声


程显声,肺血管病专家。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42期军医班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现为主任医师、教授、心内科博士生导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顾问,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四十多年来,程显声一直致力于肺心病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程显声于1985年考取世界卫生组织(WHO)出国留学生,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研究中心学习肺血管病理学,师从国际著名肺血管病病理学家Wagenvoort教授,同时参加了第二届国际肺血管病理学习班和国际心脏病联合会肺动脉高压工作组。回国后研究重点逐渐转移到肺血管疾病领域,承担了多项有关肺血管病的国家攻关课题,获得多项成果,并于2007年被推荐为国际肺血管研究院理事。

程显声教授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肺血管疾病诊治中心。该中心先后承担和完成了“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及“十一五”有关肺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闭塞性肺血管病、肺栓塞等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和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医科院等科研课题。共获国家、原卫生部(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及中华医学奖11项。程显声教授多次组织举办学习班,提升了全国医师对肺栓塞的诊断意识。

程显声教授1993年主编的《肺血管疾病学》全面介绍了肺血管疾病,共3篇,30章,42万余字,包括总论、诊断检查和各论。1997年该书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图书)二等奖,其出版标志着我国肺血管病专业的形成。2008年主编的《右心疾病——基础与临床》涵盖有关右心的基础、实验室检查、相关右心疾病及治疗等4篇,共32章,近80万字。该书反映了我国右心疾病学的先进水平,填补了心血管疾病学的空白,有利于整体心脏病学的发展和提高,其出版标志着我国肺循环——右心体系的出现。


徐守春


徐守春,出生于1927年。1954年于中国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58-1979年历任阜外医院麻醉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1979年瑞士Genolier心脏中心访问学者;1980-1992年历任阜外医院麻醉科副教授、教授、科主任和研究室主任等职。

成功研制了国内体外循环机,完成多例开心手术,改进并完善半身体外循环法;开创性的在下腔静脉放置一根细管,根据压力的变化将下腔静脉血引出,改进了半身体外循环法在术后病人的腹腔脏器中有淤血并发症的弊端;攻克广泛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治疗,运用静脉注射肝素来抗凝血,成功救治多例DIC险情病人。同时,他开辟保护心肌的另一新领域,即将心脏视为内分泌器官,具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研究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对手术时停跳心脏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保护停跳心肌的效果十分良好,临床应用的保护作用也十分突出。

在对人才的培育上,徐守春坚持不断培养年轻人,支持年轻人,放飞年轻人,对年轻医生采用全面的培养的模式。目前,麻醉住院医生规范化培养已成为一种制度到处开花。

在意识到高血压发病率的逐年增加,他便与刘立生教授一起进行高血压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宣传与研究,利用自己的余力,加强世界合作,致力于高血压循证医学的发展与推广。


胡小琴


胡小琴,1932年出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曾兼任麻醉、体外循环研究室主任。

在我国开展体外循环手术早期,她通过离体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葡萄糖与血液在一定比例时可发生凝血反应,存在隐患。根据这项研究成果,阜外医院改变了预充液配方,采用葡萄糖盐水预充,预防了体外循环中微栓的发生。80年代,胡小琴为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开展了深低温停循环的研究,率先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麻醉和体外循环方法。90年代,开展自体血体外循环后余血回收技术,显著减少用库血和由于输库血造成的医源性传染病。此项技术在全国15个省市得到宣传和普及。

胡小琴教授编写教材共23本。主编《心血管麻醉及体外循环》专著一本,第一作者发表论文77篇,参加18本专著的撰写。2008年与同事共同主编《中国体外循环50周年纪念集》。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要参加者),部级成果奖4项,医科院级奖2项。

胡小琴教授曾被评为医科院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在中国心血管麻醉和体外循环的发展中,胡小琴教授是第二代学术领军人物,为体外循环学科的发展,她向医院申请成立体外循环科,并从1986年开始举办全国麻醉、体外循环短期培训班。

胡小琴于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在全国体外循环学会成立大会获杰出贡献奖,2006年被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誉为科学创始人并受到奖励。


刘秀杰


刘秀杰,1932年出生。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专家组副主任、中华核医学杂志名誉主编、中国核学会理事、亚太核医学与生物学联盟主席、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兼职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客座教授(核医学),美国核心脏病学杂志、欧洲核医学杂志、日本放射医学杂志和世界核医学杂志编委。从事核医学,特别是心血管核医学专业30余年,担任过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副主委、主委8年,中华核医学杂志总编辑4年,在核医学专业担任教学(研究生培养)、科研与医疗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主要负责人),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主要负责人),中美核医学学会“杰出医师”,主编核医学专著3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

刘秀杰教授为我国核心脏病医学创建者之一。在国内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进行了99mTC标记心肌显像剂的系统研究,获得卫生部生产证书,并在国内全面推广,成为目前心肌灌注显像剂的主要药物之一。左室功能测定“自动本底校正法”微机化γ心功能仪,In-111-抗肌凝蛋白抗体心肌显像定量分析诊断急性心肌梗塞,核心脏病学图像处理系统,其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级成果奖2项,卫生部科技成果奖4项,北京科技成果奖1项,中国医学科学院校级科技成果奖2项。近年又与高能物理所协作,首次在国内进行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像仪(PET)的临床应用研究,它是核医学诊断检查的最高水平。可从梗塞的心肌葡萄糖代谢测定以判断其为缺氧呈冬眠状态或坏死纤维化。用以估测梗塞心肌病变程度及GABG、PTCA适应证的选择极其重要。马寄晓与刘秀杰教授主编了《实用临床核医学》、《临床心肺核医学》等多部专著。参与了《实用心脏病学》等10余部专著的有关章节撰写。


张英珊


张英珊,1925年出生,曾任阜外医院生化研究室主任,是医院生化研究的奠基人。

1953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学院医疗系。1956年,到黑山扈胸科医院基础研究室工作。1958年跟随吴英恺教授创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张英珊主要参加筹建当时的检验科,并担任生化组长。1978年担任了生化研究室的主任。1981年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所属的心肺血研究所及牙科研究所进修一年,1982年回到阜外医院率先在国内开展了蛋白聚糖和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张英珊教授积极开展临床相关的科研工作。与临床医生合作建立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B-脂蛋白的检测方法,并应用于石景山区的高血压和冠心病人群的普查;在国内开创性的用超速离心的方法从血清中分离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率先开展了蛋白聚糖和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由张英珊牵头的国家“八五”攻关课题“主动脉的蛋白聚糖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其研究结果,在国内生物化学领域的权威杂志《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报》发表研究论文5篇,其中2篇被其海外版选用。作为国家“八五”攻关课题分题的负责人,其重点研究的“外源性的蛋白聚糖对培养的人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合成的基质和细胞生长的作用”,研究结果分别获得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