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gt 2013年10月 第94期&gt&gt 正文


阜外心血管医院院报   2013年10月    第94期

诚闻长训,衷感师恩

作者:特约通讯员 崔贺贺 杨跃进 来源:院报 发布时间:2013-10-28

——冠心病中心举行陈在嘉主任医学学习生涯座谈会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 崔贺贺 杨跃进)9月10日,冠心病中心举办了冠心病中心共同的师长——陈在嘉主任医学学习生涯座谈会。吴永健主任主持了这次活动。

首先,副院长、现任冠心病中心主任杨跃进作为陈主任的第一个博士生,总结了冠心病中心的历史和精神。他说,国家有国家的传统,“阜外”有自己的文化,而冠心病中心也有自己的历史和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创造及延续在于陈在嘉老师领导的几代人的努力所带来的传承。我们以此形式纪念教师节,来感谢陈主任对我们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汲取老师传承的精神,在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不断进步。

吴主任也谈了作为陈主任的学生的感想。他回忆了在上班第一天陈主任给与的最好的一个“礼物”——一番如何做好一名医生的教导。老师的教诲一直影响着他,从医二十多年至今难忘。如今,冠心病中心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要从冠心病中心的历史中学习除了书本知识之外的更重要的东西。

之后,陈主任回忆了她的医学学习生涯。她说,从毕业到现在已经61年了,许多事情都已发生了变化,希望大家从她的经历中汲取有用的东西。陈主任从小学到中学,正好经历了抗日战争,从南昌到临川到赣州再到临川,几经辗转,一直未放弃求学,中学毕业后考上了中正医学院。她入学之后仍努力进步,考试成绩优异,取得了全公费的学制。在中正医学院的日子里,尚未接触到进步思想,大家都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医学书”,专心致志学习,很少受到外面战争的影响去参加游行及学运。解放后学校由部队接管,组织学生政治学习,思想活络起来,班上1/3的同学参了军,陈主任便是其中的一员。毕业前第六学年,即1951年参加了临床实习。在做实习医生时实行24小时负责制,她不仅需要学习医生必备的开医嘱、写病历,并且要做许多护理、检验等大量的额外工作,如注射、静脉输液、化验胸水、血片查疟原虫等。在骨科实习时,每人管30多张病床,且有许多抗美援朝时被感染的伤员,大伤口需要每天清洗换敷料两次;兼之白天还需要做手术,经常忙到下午三四点才能吃第一顿早饭。此外,其它科的实习也一样忙碌而充实:在内科时需管20多位病人,也需要做许多抽血、输液及化验工作;而在妇产科实习的时候,需要算好每位产妇上产床的时间。她感到虽很辛苦,却很充实。这段经历培养了她时时关注病人病情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她们是最后一批这样培养的实习医生,以后进行改革。

1953年,她被调到了北京协和医院工作。老协和医院的病种多,疑难病例多,又拥有张孝骞主任等许多学识渊博的老专家。她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拓展知识,拓宽思路。她在临床工作之余,通读了《希氏内科学》,能够对一些那时的少见病历如主动脉夹层等作出准确诊断。在协和实习的日子里,她及时查阅资料解决临床上遇到的问题,做到带着问题学习。此外,她负有责任感及怀着学习的诚心,不仅对自己的病人病情熟悉,而且了解整个病区里的病人诊治情况。在把病房工作做好的同时,她还争取到教研组实验室学习,做实验总结分析资料,撰写论文。第一次写论文时,陈主任查阅了丰富的资料,洋洋洒洒写了一万余字,但不得要领,黄宛教授予以指导,她仔细听,认真领会。两天后,一鼓作气仅修改一稿便合乎要求。1955年,她在《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之后再写论文从无退稿,连退修都极少。因为在科研上的突出表现,受黄宛教授安排做右心导管检查工作。陈主任总是不断从临床实践中,找问题,做课题,一直坚持科学研究。面对那么多年轻的研究生,陈老主任语重心长地感叹道:现在想写东西已经很吃力,时光易逝,好的年华就那么一段,如果不好好利用,稍纵即逝,要抓紧努力啊!

杨院长总结了陈主任的学习经历。陈主任经历了艰辛的童年,颠沛的青年,一辈子学习,一直到现在。她的学习要诀可以概括为:系统学习、用心学习、善于学习;深入学习、广泛学习、重点学习、快乐学习。陈主任的青年时代刻苦学习,奠定了她一辈子扎实的工作基础。最后,由杨院长代表陈主任的学生们及冠心病中心所有学生向陈主任献上鲜花,向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袁晋青主任、冠心病中心所有学生参加了此次座谈。通过这次座谈会,不仅冠心病中心的学生们,还有主任们都感慨良多。陈主任的经历让大家真正看到了老一辈医学家锲而不舍的学习及钻研的精神,这才是冠心病中心最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