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心血管医院院报 2013年06月 第90期
创建社区转化平台 落实慢病防治规划
——全国心血管病社区防治工作经验交流会2013暨心血管病社区防治模式推广会在深圳成功举办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 陈伟伟 朱曼璐)受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于5月16日--17日在深圳成功举办了全国心血管病社区防治工作经验交流会2013暨心血管病防治模式推广会。
本届大会旨在加强我国心血管病社区人群防治,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道路;落实国家慢病防治规划,推动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总结社区人群防治工作经验,宣传推广社区防治模式,促进全国心血管病人群防治工作深入开展。会议通过工作总结、经验交流、模式推广、专题报告、学术研讨等形式,总结交流各地心血管病社区人群防治工作经验,学习心血管病防治领域的最新学术进展,更好地指导我国的心血管病社区人群防治,开展以社区为平台,以高血压控制为切入点的社区人群心血管病综合防治。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创建社区转化平台,落实慢病防治规划。
这次经验交流会是自2006年以来的第七次会议,也是医改推进以来作为社区防治模式的第一次推广。为此,本届交流会在延续原来的现场经验交流特色的同时,增加社区防治模式推广专场。整个交流活动分6个专题循序展开:卫生计生委主管领导主题演讲、社区防治模式介绍与讨论、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和社区防治规范专家解读、社区防治专家有关心血管病防治策略和技术专题报告、社区防治工作者经验交流、深圳基层社康中心现场参观学习。
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孔灵芝副局长在大会开幕式中指出:心血管病防治的关键是管理问题,基层往往能提出一些管理工作的解决方案。深圳慢病防治就有一个专门的队伍,他们能全心投入慢病防治工作,工作非常具有特色。浙江诸暨全市开展全人群管理,卫生主管和技术管理层层把关,严格考评,高血压人群防治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李惠君在大会报告中,从落实慢病防治规划的高度出发,搭建社区转化平台,开展社区人群防治;强调心血管病社区人群防治应该以高血压社区管理为抓手;努力提升高血压防治“三率”水平。高血压防治要以指南和技术规范为指引,努力实现适宜技术的应用转化。
深圳的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从1998年试点逐步向全市推开,管理的患者从当初的969人发展到目前的250,339人,规范管理197,516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均达到70%以上;管理人群的血压、血糖控制率均超过60%。取得这样的成效,与深圳颇具地方特色的防治结合型的慢性病防治机构体系有一定关系。深圳建立起了以市慢性病防治中心为龙头,区慢性病防治为骨干,综合医院为技术支撑,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网底的慢性病防治服务体系。通过“防--治--管”结合的工作模式形成了公共卫生与临床诊疗的无缝连接。
诸暨市的高血压社区防控坚持“政府主导、分级管理、专业指导、社区实施、群众参与”原则,在考核体系和考核机制上很下功夫,开展卫生局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中心针对社区医生的考核架构,考核内容层层分解,考核结果与机构和个人收入密切挂钩。卫生局的考核特别具有特色,他们组织考核团队按镇乡街道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管理患者,查看随访表、体检表的完整性、逻辑性、输入一致性等情况;还通过现场访视(电话)核实这些患者随访干预落实情况;现场查看社区医生测量血压规范情况(测量方法、读数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细化考核指标到工作小组和个人,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体检率、高血压发现率、规范管理率、服药治疗率、血压控制率、知晓率等。
这次大会的内容丰富且多元化,包括城镇功能社区职业人群心血管健康管理等问题。由于代表发言踊跃,大会日程难以满足代表的需要,为此会务组临时开设夜间专场,特别邀请社区防治领导和专家听取全国各地代表的工作介绍,了解基层社区防治工作的同时,开展专家点评,帮助基层更好地提升防治能力水平。
与会专家和代表一致认为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会议,各地与会代表交流了心血管病防治工作的经验,增强了做好社区人群防治工作的信心,对今后的工作有着很好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本届大会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有3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各地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总结社区人群防治工作经验,积极投稿,提交了103篇交流论文和21个专家专题报告。2天交流活动,代表们共同研讨交流社区防治工作的主题,参会代表互相交流和相互借鉴,促进了学术交流,分享成功经验的同时,增加了感情和友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