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gt 2013年5月 第89期&gt&gt 正文


阜外心血管医院院报   2013年05月    第89期

朱晓东:成就源于非功利的追求

作者:《健康报》记者 李阳 梦小捷 来源:院报 发布时间:2013-07-29

从因抗美援朝而上“军干校”的医学生,到蜚声业界的心外科大夫,再到享誉中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成功印证了一句名言:“重大的成就都来自非功利的追求”。而每每回顾人生,他都会自然而然流露出一种质朴而深邃的感情:爱国,爱岗,爱病人。

“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使我终生受益”

本报讯(《健康报》记者 李阳 梦小捷)“重大的成就都来自非功利的追求。”我国核物理权威杜祥琬院士的名言成了朱晓东的座右铭。而他成长的经历正是这句名言最好的印证。

1950年,18岁的朱晓东作出了人生第一个重大选择——“弃学”从戎。当时,我国为抗美援朝而设立的军事干部学校(简称军干校)正招收大批爱国青年。正在读高中的朱晓东积极响应号召,报名参加了军干校。这个从河南开封一个教师之家走出来的热血男儿,从此踏上了追寻理想的人生路。

到达哈尔滨后,他和军干校400余名学生被编进军事学员班,由哈尔滨医科大学代培。朝鲜战争后,按照军委的决定,朱晓东这批学员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正式的大学生。此时的他就已经在外科的学习方面崭露头角——学基础课时担任解剖课代表,学临床课时又任外科课代表。这为他后来从事心脏外科专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是阜外医院的同龄人。”谈起自己的从医生涯,朱晓东总喜欢来这么一句。从1956年哈医大毕业后被分配到刚刚建立的阜外医院(最早因属于军队编制,被命名为解放军胸科医院),到如今已是整整56年。

在这所由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主任吴英恺教授一手创办的心血管专科医院,朱晓东既受到军队作风的熏陶,也受到了协和医风的浸染。让他倍感庆幸的是,阜外医院这片新天地还有“一批非常好的老师”。

黄国俊教授是他刚到医院时的启蒙老师。朱晓东至今记得自己做的第一例肺叶切除术和第一例食管癌切除术就是在老师的亲自指导下进行的。“黄老师工作作风十分严谨,不仅手术操作漂亮,还会给每例手术配一份字迹秀丽、图解洒脱的手术记录,有时真让你感觉读黄主任的手术记录,不仅学习了手术操作的技艺,而且还欣赏了艺术。”受黄国俊教授的影响,朱晓东也要求自己认真写好手术笔记,随时记下手术的经验和教训。每次手术前,他不仅要以“过电影”的方式仔细审视每一个可能出现的细节,还会经常翻开“手术笔记本”作参考。从青年到中年直到离开手术台,记笔记的习惯他坚持了一辈子,手术笔记已积累了厚厚的10余本。

1962年,朱晓东成为我国心脏外科开拓者之一侯幼临教授的研究生。师从侯幼临老师,朱晓东说自己“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提高了科研能力。”令朱晓东铭记在心的还有和自己同一病房的上级大夫薛淦兴教授,“是他积极鼓励我报考研究生。在我写研究生论文时,他是一字一句地帮我修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