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gt 2012年11月 第84期&gt&gt 正文


阜外心血管医院院报   2012年11月    第84期

传承协和精神“阜外”育我成长

作者:畅怡 来源:院报 发布时间:2013-07-26

——记朱晓东院士职业精神报告会

本报讯(通讯员 畅怡)9月26日,我院隆重举行“传承协和精神,‘阜外’育我成长”——朱晓东院士职业精神报告会。院长胡盛寿、党委书记李惠君、医护人员、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以及研究生300余人参加。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王峥主持了报告会。

朱院士以其近60年的行医经历向大家展示了一位老“阜外人”身上的协和精神与“阜外”情怀。朱院长的演讲按照时间主线,以长者之风向在座的后生晚辈娓娓道来,详细讲述了自己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穿插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令受众如沐春风。朱院长说,自己和“阜外”结缘,由出4个机遇,第一次是抗美援朝参军成为后备军医,从此步入医学殿堂;第二次是朝鲜停战,转为正规本科;第三次是毕业分配进入肇始的解放军胸科医院;第四次是“文革”后期的出国交流。朱院长对青年时代的追忆让大家体会到了那个时代人的精神风貌和学习热情,深受激励。随后,朱院长又谈到了3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在实习医生阶段,他接受了解放军传统教育和医学大家的教诲;在研究生阶段,他学到了协和严谨的学风和科研基本功;在外科医生阶段,他受到了名师的指点和帮助。经过这样的磨练,他的身上被赋予了解放军的优良作风——吃苦耐劳能打硬仗、团结友爱互相谦让、服从分配报效国家,也被赋予了协和的优良学风——创新、求实、严谨、和谐,所述史实中的虚怀若谷和认真敬业为听众所敬佩。

结合自己的成长战斗历程,朱院长总结了两点人生感悟:争做一名优秀临床医生和一名有尊严的中国人。他说,作为一名医生,对病人的爱是医生忘我劳动的永恒动力,临床第一线的艰苦实践是最重要的基础,同时要注重积累总结临床实践资料和经验教训,在态度上,正确认识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朱院长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作为一位大师级的心外科医生,虽然背负了极高的荣誉,他却没有宣扬自己的超强能力和骄人业绩,没有居高临下般的壮怀激烈,有的只是自己的勤奋认真和团结协作,言语间总是充满了对国家、医院、患者和同事的感恩,如此胸怀无不令闻者动容。

朱院长还讲一步强调,要永做一名有尊严的中国人,他在青藏医疗队见闻经历和在英国留学的感受在内心产生了剧烈的碰撞,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本科医生,他有着强烈的使命感,祖国边疆落后的医疗条件和开放前外国人对我们的偏见强烈地刺激着他的神经,这都成为他奋斗的动力。

最后,朱院长感慨地告诉大家:热爱祖国、严谨治学、高尚医德是他终生受用的座右铭,并号召大家传承协和精神,做新一代“阜外人”。朱院士的报告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王峥副书记总结道,朱院长的报告带领我们回顾了阜外医院的发展历史,其精彩之处在于他的真实和细节。我们听到的不是用数字展示和成果罗列的历史回顾,而是听到了朱院长给我们讲授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人,做的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是我们老一辈的“阜外人”,在开创“阜外”历史的过程中的一些真情实感。王峥副书记要求大家,自觉地尊重老前辈,关爱老前辈,接过他们的接力棒,继续他们的事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高的要求为建设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保持我院在心血管病领域的领先地位,做出我们当代“阜外人”实实在在的贡献。

此次报告会既是我院组织的“八位老专家八十华诞从医六十周年”报告会的延续和深入,也是我院按照卫生部要求组织开展医疗卫生系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朱院士的报告,使得年青一代更加了解“阜外”历史,懂得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自觉传承“阜外”精神,推动阜外医院由大到强,努力开创国家心血管病防治事业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