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gt 2010年9月 第62期&gt&gt 正文

阜外心血管医院院报   2010年09月    第62期

心血管病影像学及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作者:吕 滨、蒋世良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2-09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 吕 滨 蒋世良)本届心血管病影像学和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分会专家云集、高朋满座,两天的会议开得井然有序,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代表了影像学与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紧密结合的发展趋势,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影像学诊断方面,专家的报告体现了设备的高速发展和性能的提高,影像学更加紧密结合临床,并在功能影像学方面取得进步。部分专家解读了最新的心血管CT、MRI 和核医学临床应用指南,为循证放射学的发展、影像学技术的合理应用、规范化操作等指明了道路。

以冠脉CT 血管成像为例,多排和多源CT 的图像质量和成像能力均进一步提高,而X 线辐射剂量却进一步降低。主要表现在更宽的探测器(128 排、320 排)、更快的采集速度(时间分辨率达到75毫秒)、更清晰的图像(空间分辨率提高到0.2mm左右),以及能够用于临床的功能成像(各房室腔容积和射血分数、心肌灌注的定量分析等)。过去冠脉CT 成像的有效辐射剂量为13-18mSv,1 ~ 2 年前推出的前瞻性心电门控采集降为3-5mSv(相当于一次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目前新的采集和图像算法,剂量降为1-2mSv 以下,有的低于0.8mSv,使CT 真正成为常规的冠心病筛查技术。

磁共振(MRI)的成像能力持续提高,基于3.0T 平台,冠状动脉MRA 已经初步用于临床,其优点是去除钙化斑块对管腔狭窄的影响,同时对管壁斑块成分的识别更加有力。通过使用特殊线圈,MRA 能够显示颈动脉斑块内的出血和血栓组织,对于易损斑块的识别和预测未来心脑血管事件有广阔前景。目前MRA由于成像时间长等因素,尚未得到广泛临床应用。

PET/CT 是核医学和放射学技术的融合,体现了解剖影像与功能影像的结合,既可以显示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以及其可能导致的心肌缺血或坏死,又可以进一步评价心肌代谢和提供其它的分子影像信息。

心血管超声作为临床普遍和必备的检查手段,其诊断价值已经毋庸置疑。本届会议上专家们进一步展示了超声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如三维成像对瓣膜、房室间隔缺损等的显示更加清晰直观;斑点跟踪技术进一步分析心肌的运动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具有特殊意义。超声图像分辨率的提高,为病变的精细显示和分析提供了可能性。

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是会议的另一个主题和亮点,来自全国的专家详细介绍了各自的临床经验。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和沈阳军区总医院分别作为全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代表地方和军队医院公布了全国临床工作的情况。2009 年至2010 年6 月,各级地方医院共完成各种先心病介入治疗约2.2 万例,最多的病种分别是房间隔缺损(37%)、动脉导管未闭(31%)和室间隔缺损(23%),治疗的技术成功率达到97%,各种并发症1.3%,其中严重并发症0.36%,死亡率0.04%。到会专家从新型材料的使用、国内外新技术(如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和新生儿或胎儿介入治疗等)的初步开展、临床试验结果、适应证和并发症等不同方面详细介绍了各自应用经验,使到会者获益匪浅。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随着设备成像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影像科医生循证医学素养和诊断水平的提高,影像学资料作为临床疾病的直接证据,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水平、规模和质控管理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