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gt 2010年9月 第62期&gt&gt 正文

阜外心血管医院院报   2010年09月    第62期

第二届国际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学会议 暨介入心脏病学论坛

作者:杨进刚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2-09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 杨进刚)在2010 国际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会议(TRCT)上,海内外的专家一致认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技术日趋成熟,已经成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主要路径,冠状动脉介入已经进入 TRI 时代。

来自美国的David E. Kandzari 教授在分析了有关TRI 的循证医学证据后指出,TRI 由于明显减少操作相关的出血,可降低死亡率。据2010 年发表的加拿大单中心报道,与接受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TFI)的患者相比,接受TRI 治疗的患者发生大出血风险减少3 倍,严重不良事件下降了70%,而TRI 和TFI 二者操作耗时没有显著差异。Kandzari 教授认为,虽然与TFI相比,各医院有关TRI 的耗时和成功率还有一定的出入,但由于TRI 失败而转为TFI 的报道并不多。他相信随着介入医生经验的积累,大多数困难都能克服。

来自台湾的Chien-Ming Huang 教授指出,由于各种介入器械的不断改进与更新以及介入技术的日臻成熟,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也在不断扩大:从稳定型心绞痛到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各种类型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从单支血管病变到多支血管PCI;从简单病变到复杂病变;从非完全闭塞病变到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从有保护左主干病变到无保护左主干病变。TRI 目前几乎可用于各种复杂冠脉病变的介入治疗: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时进行对吻扩张、分叉Crush 技术和钙化病变的旋磨术等等。Kandzari 教授也引用了杨跃进教授已经被JACC 接受的一篇对比TRI 和TFI 治疗左主干病变的文章,证实TRI 可以完全胜任治疗部分复杂病变。目前临床试验正在评价价效比、生活质量、满意度、安全性以及早期出院的可行性。

来自日本的Yuji Ikari 教授是分析动脉迂曲的行家里手,他认为98% 的患者可通过桡动脉完成造影或介入治疗,理由有二:一是在他刚刚被《J InvasiveCardiol》杂志接受的一篇文章中,163 例经桡动脉造影或PCI 的患者中,虽然23%的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桡动脉畸形,但仅有2 例(1.2%)的患者是桡- 尺动脉环(radio-ulnar loop);二是在他刚刚发表的分析动脉迂曲(arterial bending)的文章表明,虽23.4% 的患者存在动脉迂曲,但99.55% 的患者能够完成导管操作,仅有0.45%迂曲严重,导管完全不能操作。年龄、身高、BMI、高血压、血红蛋白、肌酐和eGFR 是预测动脉迂曲的因素。

来自美国的Giora Weisz 教授认为,出血风险越高的患者,TRI 的优势就越明显。应用血小板糖蛋白(GP)IIb/IIIa 受体拮抗剂的患者可安全接受TRI,溶栓治疗失败的AMI 患者,即使应用GP IIb/IIIa 受体拮抗剂也是安全的。因桡动脉内径比股动脉细小,导引导管大小仅限于6Fr,但这种PCI 微创化的趋势促进了TFI 开始使用6Fr 大小的导引导管,进一步促进了冠状动脉介入的微创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介入治疗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Kandzari 教授还指出, 目前,3、4 和5Fr 大小的导引导管已经开始走上前台,可以预见,微创化将是介入治疗永恒的主题。

杨跃进教授在会上介绍,我院目前每年PCI 治疗约7000 例左右的患者,其中已有85% 以上患者采用了TRI 治疗。操作成功率达97.32%,并发症仅有1.51%,达到了国际水平,而且我院经桡动脉路径处理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已经成为常规。由于股动脉路径的局限性较明显,如术后必须制动24 小时,血栓栓塞尤其是肺栓塞的风险增加,血肿、出血的风险增加等等。与经股动脉路径相比,经桡动脉路径更加微创化,优势非常明显:穿刺局部出血和血管并发症风险降低,大出血风险可降低73%,患者无需卧床,活动不受限制,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而且手术不用暴露阴部,保护了患者的隐私。另外,经桡动脉路径可减少医生按压止血的时间,明显减少了医生的工作量。因此,经桡动脉路径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和医师的认可。

杨跃进教授认为,冠状动脉介入路径从传统的经股动脉路径,到目前的经桡动脉路径,并不只是简单的替代,而是又开创了一个微创化介入的新模式,使得介入治疗更加人性化,也更安全,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如果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作是打开了冠心病微创治疗的一扇窗,那么经桡动脉路径介入模式则是微创途中的又一缕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