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gt 2011年1月 第66期&gt&gt 正文

阜外心血管医院院报   2011年01月    第66期

基于临床病例讨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提高诊治水平

作者:李崇剑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2-08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 李崇剑)“作为临床医师,仅有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临床实践中学习是永无止境的”,11 月24 日,吴永健主任的一席话拉开了北楼22A 病房每月病例讨论的序幕。这项活动是22A 病房建设的重要创新举措之一——每月底举行一次病例讨论,同时邀请相关科室技术骨干参加,旨在基于病房常规收治的临床具体病例,针对某一热点论题、诊治中疑难症结或者指南与实践的差距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实现提高医护人员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最优质服务的双赢目标。本次活动由李崇剑主治医师全面负责主持,准备了已住院的5 例心梗后心衰患者病例,邀请了核医学科杨敏福副主任医师、外科杨研主任医师、王跃堂医师以及电生理22B 病房的医师参加,现场讨论气氛热烈、生动活泼。

这5 例患者年龄在40 ~ 70 岁之间,病史从数月到数十年不等,均没有明确的心梗病史,自患病以来就表现为心功能不全,其中1 例为48 岁男性患者,外院长期按扩张型心肌病治疗,最后在我院综合心电图、超声、冠造、核医学检查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还有大量存活心肌,这样就有血运重建改善预后的机会。除了明确诊断外,这些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介入治疗、搭桥手术还是保守治疗、抑或是杂交手术,都是医生、患者以及家属的艰难抉择。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核医学科医师及外科医师就具体病例结合他们各自领域对治疗方案的选择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最后,李崇剑医师就心梗后心衰病因机制、诊断、治疗选择以及出院后管理简明扼要解读了相关指南。

经讨论,确定了该5 例患者的最佳诊疗方案,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高度信任和赞扬。同时,各住院医师纷纷表示,在日常繁杂的诊疗常规和病历文书工作中,这种以临床实际病例为基础的贴近患者的多学科讨论,更有助于打好临床基本功,提炼临床经验,避免了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同时也为具体患者提供了最优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正如吴永健教授谈到,他的导师陈在嘉教授曾教导他,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临床医师就要像学英语背单词一样,去记住一个个典型的、有意义的病例,做到熟能生巧;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变成为病房的常规工作,长期坚持下去,必要时可以邀请本院老专家、外院专家或者国际学者参加。他最后强调,医生只有将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作为立足之本,才能不断提升临床决策水平,才能成为所谓的“大家”。__